科室新闻

引导页 / 科室导航 / 临床科室 /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 科室新闻 / 正文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医生去除疼痛的“第三只眼”

日期:2021-01-28 作者:麻醉围术期医学科 点击:

2岁患儿牛牛(化名)因前纵膈巨大畸胎瘤入院手术治疗,接到手术通知单,杨丽芳主任立即组织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团队进行术前讨论,为该患儿定制个体化的麻醉前准备、术中管理及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术前麻醉监护下镇静完成胸部增强CT扫描,明确前纵膈肿瘤与胸腔脏器及大血管关系。

前纵隔偏右10.2cm×6.4cm×9.3cm囊实性包块,纵隔及气管左移

手术当日,顺利完成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气道评估,动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以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患儿手术平稳,术毕安全返回胸外科监护室。术后第二天脱机拔管,继续行呼吸功能训练等治疗。

小儿前纵隔肿瘤常取前正中切口,手术创伤大,疼痛剧烈,围术期疼痛管理直接影响患儿的进一步康复。小儿手术类型不同,创伤程度不一,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我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自2018年引进超声设备后,大力发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目前已形成以神经阻滞为主,静脉镇痛为辅,联合使用其他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既减少了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又降低了全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那么,何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呢?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就是借助超声成像技术定位神经进行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麻醉技术的一种,就是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使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疼痛治疗等领域。

超声可视化定位技术因其具有微创和可视的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麻醉区域解剖结构,可以精准定位外周神经、躯干神经及筋膜平面,引导穿刺进针的方向和深度,实时追踪进针过程和局麻药物扩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全麻或镇静状态的儿童具有更加安全、可视、高效的特点。且神经阻滞对病人全身病理生理影响小、镇痛效果完善、术后并发症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恢复质量改善等特点。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ERAS和多模式镇痛等理念的实践,以及日间手术的广泛开展,神经阻滞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价值得到了临床广泛的认同。目前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已经开展包括臂丛、股神经,坐骨神经、骶丛、胸椎旁、腰椎旁神经阻滞以及竖脊肌、腹横肌、腰方肌、髂筋膜等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将来将为更多的外科手术患儿消除疼痛、减少副反应、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