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门诊
家住户县的小嬅(化名)在去年12月底因为肛周瘙痒、夜不能寐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蛲虫病,小嬅妈妈听医生说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又听说蛲虫一般存活不超过一个月,所以当时比较“安心的”开了药,进行驱虫治疗后,就带着孩子回家了。然而近期,小嬅夜间再次出现瘙痒症状,情况较之前更有过之,看着孩子白天呕吐腹泻,晚上狂挠乱抓,妈妈心急如焚,也不禁纳闷“这小小的蛲虫,怎么吃了打虫药都打不掉?”
为了尽快解除孩子的病痛,妈妈带着小嬅来到了我院感染门诊,在这里,感染门诊朱欣欣医师向她们进行权威的科普。

“蛲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又叫蛲虫、屁股虫、线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全世界有上亿人感染蛲虫。蛲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肠道内而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肛周奇痒和刺激,尤其夜间明显,造成睡眠不安、烦躁、手乱抓,此外还可能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磨牙、夜惊、遗尿等情况。”

妈妈紧张的问“那么蛲虫病怎么传播的?孩子怎么就会染上这个虫?”
朱欣欣医师介绍说“蛲虫病的传染源是蛲虫病患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从肛门至手经口感染,虫卵可污染衣服、床具、内衣裤、被褥等间接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以散落在衣物、被褥、玩具、食物等,经吞食或者随空气吸入鼻咽部而进入消化道引起感染。另外,冬季感染率比夏季高。
如果夜间有肛周、会阴部瘙痒等表现,查到成虫或者虫卵则可确诊。大便中成虫及虫卵检出率不高,不推荐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考虑蛲虫病感染的患儿医院往往不常规检查粪常规的原因。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是查找成虫,患儿入睡1-3小时后,检查其肛周或者内裤上可见白色棉线样细小成虫;二是检查虫卵,于清晨大便后使用棉拭子或者透明胶带在患儿肛周采样,送至医院在显微镜下检查虫卵,如果连续采样3天,检出率高。”
妈妈追问“蛲虫病怎么治疗?”
朱欣欣医师说“蛲虫在体内存活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如果能够做到避免重复感染,即使不驱虫治疗也可以痊愈。但是,蛲虫病极易通过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引起重复感染,且幼虫期对于药物敏感度不及成虫,故在应用任何一种驱虫药物治疗后,间隔2-3周应再次治疗1-2次。药物驱虫应与预防同步,才能带到根治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像小嬅这样的宝宝已经驱虫治疗了,却还是没有治好的原因。
一般常用驱虫药物包括:甲苯达唑100mg或阿苯达唑100-200mg或恩波吡维铵5mg/kg,均为一次顿服。外用药物有蛲虫膏、2%的氧化氨基汞软膏等,睡前涂抹于肛门部,可杀虫止痒。
另外,感染蛲虫的宝宝们应选择起床后洗澡,并详细清洗肛周及会阴部的虫卵!”

经过专业治疗,小嬅的痛苦很快就解除了,晚上也能睡得很踏实。来院复查时,朱欣欣医师还给小嬅妈妈强调“对于几乎所有的传染性疾病,预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蛲虫病,预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手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换衣,纠正吃手坏习惯。
(2)要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可以用0.05%的碘液处理玩具,1小时后可将蛲虫虫卵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孩子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
(3)已有蛲虫感染的儿童睡觉时不要穿开裆裤,避免手接触肛门,每天勤换洗内衣、睡衣及床具,更换床具及衣物是不要振抖,以防虫卵播散。
(4)蛲虫病易在托幼机构流行,也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传播,故发现还在患有蛲虫病后,应在托幼机构及全家进行普查,集体治疗。
信息来源: 西安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