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引导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健康教育】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2016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

日期:2016-05-20 点击:

2016-05-09 防保科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围绕宣传主题,我院开展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发放宣传册,普及地震应急避险和救助知识。掌握逃生方法,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地震应对小常识

地震时应待在室内还是户外?

如果有时间到户外,且周围比较空旷,可以及早到户外。

如果周围建筑物较多又很杂乱,出去也没地方躲,还是留在室内较好。

地震时切勿使用电梯,不要盲目跳楼。

在室内怎样避震?

迅速远离门窗、阳台、预制板墙、楼梯、电梯。

正在用火用电时,应立即关掉煤气开关和电开关。

地震最危险的伤害因素并非轰然塌下的屋顶,而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在地震来临时,应该牢记“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口诀,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目的是尽快缩小目标并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

也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且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和衣物遮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带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以避免造成踩踏;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不要在过街桥和立交桥下、高烟囱和水塔下停留。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发生后立即离开。

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正在驾驶车辆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跑。

在学校和工作单位怎样避震?

在教室和办公室内的人员应迅速关掉电源,然后就近选择课桌下、办公桌下、坚固的办公家具旁或事先建立的安全区避震,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躲避在车床、机床等高大设备旁。

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关闭设备,然后躲避在安全处,震后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

井下作业工人应立即停止生产,不要急于外跑,应避开无支撑的巷道或竖井等危险地区,选择安全通道或有支撑的巷道避震。震后有秩序地向地面转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影剧院、体育馆、地铁站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软座垫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有秩序撤离。

在车站、候车室、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在行驶的交通工具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尽可能将手脚挣脱出来,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用石块、铁具、等物体敲出声响求救,不要盲目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利用身边容器、塑料袋、雨布等收集雨水(必要时收集尿液)备用。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漏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漏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

在震后的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接收正确信息,不要听信谣言。

在可能情况下,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

就地选择开阔地带搭建防震棚,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震后危房等。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积极投入救灾工作,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精神帮助。

信息来源: 西安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