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彬,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中共预备党员,2005年参加工作,2009年、2011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2012年荣获医院职业道德高尚先进个人。以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医院三甲复审及质量万里行等多次检查中受到专家检查团及院领导的表扬,以其出色的医患沟通能力一直受患儿及其家长的爱戴及信赖!


我谈医患沟通
记得8年前当我刚刚进入儿童医院,做为一名年轻医生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无助的,我如此稚嫩的脸,如此嗲嗲的声音,如此单薄的临床经验,怎么去赢得患儿家长的信任,怎么做好一名儿科医生。8年过去了,在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做到了,成为了一名受患儿及家长喜欢的好医生。今天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现在家长求医时心情都很着急,相对态度就不太好,但咱们能和他们计较吗,不能!不光不能,还得以德报怨。不管病人是怎么不讲理,态度恶劣,我们都要用温柔的话语,甜美的笑容,和蔼的态度和他们交流。中国人常说伸手不打笑脸,开场用“温柔刀”拿下他们,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后面是可以好好沟通的。
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相处就容易多了。查房的时候,询问病情之外,在家长面前多夸夸小宝宝,比如“哇,你家宝宝皮肤好白哦,摸起来好嫩呀”,“这是谁家的小美女,眼睛这么大,迷死人了”等等。我相信每个家长听到这些都会很开心,很自豪的,开心自豪之余他们也会把态度变好,和你的距离拉近,愿意和你说话了,也不太容易找茬了。
家长愿意说了,我们就要会听。多听家长倾述,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仅仅解决这次病症,还是孩子反复生病困扰他?是就想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生病,还是只是想赶快解决问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了解家长内心的需求,再从这个出发点去和家长沟通,效果就加倍了。
很多同事说他们也和家长谈很多,为什么效果不好,这就讲究一点: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对于病情复杂,治疗效果不好,家长难沟通的,就必须开小灶了。必须反复多次谈话,到医生办公室正式谈话,还可以请上级医生或科主任指导谈话,而且介绍病情绝对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把让枯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更可以做一些形象的比喻。
但如果只有好的态度行吗?不行,要征服他们,必须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要让他们知道,我这个医生不光态度好,技术更好。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一线医生牢固掌握你的专业知识,你所管病人的疾病,从发布机制、诊疗方案、转归变化,预后随访等都必须非常清楚,如果你自己都弄不明白,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你怎么让他们明白。有些时候还可以给病人一些“预言”,比如:“你家宝宝估计还得烧2天”“差不多这次得拉1周”,也许病人一开始不相信你,但等到你的预言被证实时,你的病人一定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的医生虽然看起来年轻,没想到这么厉害”,以后你说的话基本上就完全信服了。当然这样的预言不是胡蒙乱造的,都是来自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总结。
会干活了,也不能傻干活。我记得我刚进临床时,带我的一位老师教我在你为病人诊治,特别是抢救时,必须要让家长知道你是尽全力而为的。任何时候医生必须有所作为,做了,效果不好,那是水平问题;咱们是年轻医生,水平不行,病人是可以理解并原谅的,更何况我们还有上级医生和医院做为后盾;但如果不作为,就是态度问题,这是病人所接受不了的。任何时候都要让病人知道,医务人员和他们是战友,在齐心协力同疾病做斗争!
人们都说当医生难,当儿科医生更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会表达的小病人,和一群被宝宝生病急坏了的毫无理智的家长;但同时我们是最神圣的,因为我们拯救的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做为一名儿科医生,我骄傲,我自豪,我将以我良好的态度,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换取病人的配合及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