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3 防保科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每年4-7月是流行期,5岁以下儿童易感,三岁以下年龄组易出现重症。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泡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不痛不痒。也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门诊诊疗要点
● 门诊医生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报告。
●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病程在3-5天以内应留观。留观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针对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留观期间出现符合住院病例条件,应立即住院治疗。48小时内病情好转可解除留观。
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部、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的患儿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治疗原则
目前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疗法。有早期重症表现者建议就近住院治疗。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药有一定疗效,可辅以维生素B、C。
预防原则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接种EV71疫苗。
手足口病预防15字:“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信息来源: 西安市儿童医院